正规放生网

苏州放生松鼠在哪里,千年苏州之古刹诗韵

一、长春何地可以放生蜈蚣

1、“寒山寺”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着它独到的魅力和韵律。还是在中学时代,我就从唐人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诗句里知道了它。它位于苏州阊门外西约7里处京杭大运河的枫桥古镇。当时很不明白,苏州气候温和,哪来的寒山?而在江南出现“寒山寺”着实使我大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寒山寺原称“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公元508年的梁代天监年间。唐代时,寒山、拾得两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便改名为寒山寺。

2、历史的寒山确有此人,是唐朝诗僧,著有《寒山子》留世。但寒山寺的出名恐怕不是因为《寒山子诗集》,我到是觉着张继的一首空前绝后的《枫桥夜泊》,给这小巧玲珑的姑苏城外的佛教寺院起到了文因景传,景因文名,钟声诗韵,名扬百世的效果。

3、去到寒山寺,首先映如眼帘的是它的照墙。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铁划银钩,古朴苍劲。绕过照墙才是寺门。怎麽看,寺门是面南而开,但我知道是我弄错了方向,寒山寺的寺门应该是面西的。

苏州放生松鼠在哪里,千年苏州之古刹诗韵

4、说起寺门面西,可能还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因为寺庙的西边是大运河,再因西天是佛祖居住地。寺僧利用大运河的水来防止火灾,同时也向人们昭示出了寺僧宗教佛国圣地的良苦用心。虽然按照五行学说,水能克火,又加佛祖法力无边,但终没有保寒山寺于太平。元末,寺塔毁于战乱,明洪武年间重建殿宇;清咸丰年间枫桥一带横遭兵火,寒山寺的殿堂楼阁荡为尘埃。说起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寒山寺,我们还不能忘记清末的江苏巡抚程德全,他在清末宣统年间对寒山寺募修扩建,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5、寺门的两旁不见北方寺庙门前的那苍松翠柏,只有两棵古樟在这江南的深秋时节还是那样郁郁葱葱。一进山门,你就可以看到那尊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肚弥勒佛雕塑。他笑的是那样的坦然,坐在那敦实的佛龛上,袒胸露腹,一手拿佛珠,一手提布袋,配以两旁的楹联:“大肚鼓圆,能容天下难耐事;满腔欢喜,迎接世间有缘人。”它与其它寺庙里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到这些惟妙惟肖的雕塑和诙谐有趣的楹联,到寒山寺游览,同事们一路笑声不绝。你看,寒山寺内那“状如贫子,又似疯癫”的寒山、拾得的石刻像,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开,似在讲:“吾俩菩萨转世,天机不可泄露,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则袒胸笑颜,着实逗人:“我若欢然不烦恼,世间烦恼变欢然”。还有藏经楼下的“寒拾殿”,真人大小的木质金身寒山、拾得雕像,敞襟露怀,相视面笑,栩栩如生。寒山手持荷花,拾得手捧宝瓶,这一“荷”一“瓶”,取其谐音“和”“平”,蕴涵和平喜悦的意蕴。

6、从山门到寒拾殿,一路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派诙谐风趣、和乐融融的气氛。我也常常听到一拨又一拨的游人随着导游小姐绘声绘色的解说,时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的笑声,我也被这轰然的笑声所感染,一路上笑口不能抿,但一踏进寒拾殿旁的钟楼,笑声便在我的心中嘎然而止了。

7、登上钟楼,凝视着眼前悬挂在这里的那口大铁钟,天那,这就是张继的诗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口钟吗?它着实象人们传说的那样?当年的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是这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结果中了进士吗?传说当然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那动人的传说说的是否真实,我到不敢相信,而寒山寺的钟声使张继灵感顿开,写下《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这确是真真实实的呀。

8、寒山寺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一切,我感觉是后人对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寄托,就象这些年来苏州举办除夕寒山寺听钟一样,以期来年吉祥如意。但是,我到是觉着,来寒山寺,能到钟楼上静下心来用心细读这钟声,才能真正读懂这古刹的诗韵。

9、寒山寺并不是这般轻松的,就说那刚进山门时的那尊坐在佛龛上的弥勒佛吧,实际上那是其化身所在。在苏州,我去过灵岩山寺,那里的天王殿内的衣帽端正,面容庄重,正襟危坐的弥勒,才是弥勒的真身所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就连看似疯癫,面笑肉不笑的寒山当年也曾发出过:“唯见人做鬼,不见鹤成仙”的叹喂。因为寒山虽有文才武略但世事艰难,殊荣难求,始终未能实现其以身报国的宏愿,“拒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最后只好“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了。而这里面的一些缘缘由由,如今只是藏匿在了寒山寺的墙缝瓦砾之间了,不去细细地读它,怎会悟懂这华章背后的意蕴呢。到是大雄宝殿旁的那尊“疯僧扫秦”的雕像,似乎是在游人们的笑声过后,向游人们讲述着我国历史上那个多事之秋的南宋时期奸臣秦桧与妻王氏密谋陷害岳飞父子于风波亭的悲惨故事。在这看似诙谐的层面上,给这小小的寺院,抹上了一笔淡淡的凝重感。

10、我在回想着这则“疯僧扫秦”的扑簌迷离的民间故事,想因谋害岳飞父子后又去寺内进香遭遇垢面蓬头的疯僧的谶语时,秦桧夫妇那事后心悸、神思不宁之状,使我又一次想起了我国历史上的抗金名将岳飞。

二、四川石螺去哪里放生

1、如今,在寒山寺的碑廊里还留有岳飞“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的词碑。当年,民族英雄岳飞被软弱无能又听信谗言的南宋小朝廷12道金牌从前线召回,壮志未酬的岳飞回朝时路过枫桥,留宿寒山寺,在这里留下了这一苍毫墨宝,表现了他誓死抗金重整山河的宏图大志,也显露出了他壮志难酬的无奈心叹。

2、是啊,弥勒也好,寒山也好,拾得也好,他们在这里呈现给世人的那种诙谐是在经历了他们自己人生的蚕蛹变蝶的巨大阵痛之后的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他们诙谐的背后有一种人生仰或是历史的凝重,倘若不知这些,那我们在这里的言笑就显的浅薄了。

3、在游完寒山寺后,我抛开同来的同事,只身去到了寒山寺一侧的那个当年任苏州巡抚的程德全墓旁。程德全为毁于战火的寒山寺的重建功不可没,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宣布江苏独立并被举为都督。民国成立时,他周旋于袁世凯和革命党人之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退出政界,并受戒于法门,闭门诵经,死后葬于寒山寺。

4、想必是他读懂了这寒山寺的诗韵吧,要不然他为什麽要皈依法门,死后还要葬于寒山寺呢。望着眼前冷冷清清的墓冢,这里无有今人的凭悼,也无有游人的喧嚣,我伫立在这吴门古刹霏霏的雨雾之中,忘了归途。

5、苏州佛寺谈之二·慧庆寺故事

6、慧庆寺位于阊门外白莲泾西,关于该寺的具体位置方志记载不明代的《姑苏志》云距郡城七里,乾隆《吴县志》则记载为五里。所幸清初文学家汪琬对此寺的位置记载颇详,“出阊门沿漕河而南为虹桥,未至桥数百步为慧庆禅寺。”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该寺的大体位置在今白莲泾西的虹桥北堍。慧庆寺在苏州诸寺中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元明清时期也留下了不少的掌故,为丰富多彩的苏州文化增添了绚烂的篇章。

7、慧庆寺和寒山寺一样,也是因僧人而得名。慧庆为南宋江西宜春高僧普庵的谥号,该僧持戒精严,生活简朴,“布衾纸衣、晨粥暮食”,但是与人为善,以普渡众生为务,“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禳雨旸、伐怪木、毁淫祠等,灵应非一。”因此顶礼膜拜者甚众,死后赠谥“普庵寂感妙济正觉昭贶禅师”,到了大德四年元政府重谥“大德慧庆禅师”。但当时普庵的影响只局限在江湘淮汉之间,能够在苏州产生影响,全赖于一个名叫宗淴的游方僧人。

8、宗淴是湖北南康僧人,他云游到苏州就不想离开了,决心在此扎下根来,建一座寺庙住锡,经过苏州信士金国宝等人的捐助,宗淴终于把寺庙建造起来了。由于宗淴家乡信仰普庵禅师,所以他就以普庵的谥号慧庆作为寺名,并在寺后建造普光明殿供奉普庵,此举也算开风气之先,此后其它佛寺也开始在佛殿背后安置普庵塑像。普庵的影响越来越大,永乐十八年明政府又加谥“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也算极尽僧人之哀荣了。

9、慧庆寺创建得虽然比当时苏州大多数寺庙都晚,但是却能“化声藉藉,缁白归之如市”,应归功于开山和尚宗淴的苦心经营。宗淴深知在寺庙林立的苏州,象慧庆寺这样的新寺庙如果想得到信众的拥戴,必须要先多行善事来赢得民心。于是宗淴就大做公益事业,当时的阊门驿道为苏州城西的主要道路,但是由于滨河之故,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民苦泞淖”,宗淴就募集资金修好了这段路,并且还重修了早已倒塌了的桥,宗淴还兴办了不少其它的公益事业,史载其“利人之事靡不为”,得到了民众的交口称赞。而这些公益事业宗淴都声称是遵从普庵法师英灵的指点才完成的,于是吴地民众就慢慢开始信仰普庵禅师了,甚至“江艘海舶有获冥应而脱风涛者,至则必拜普庵为更生”,远传日本的临济宗佛殿背后也安放普庵禅师牌位。因此慧庆寺的名声就越来越大,来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多,“施者翕然”,其经济状况就越来越好了。于是宗淴就开始扩大规模,“建无量寿阁以祀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后为普光明殿,普庵之像居焉。殿后为大庄严阁,像卢舍那佛及五十三参,其下为演法之堂。”宗淴圆寂后,其徒弟法智继承师父遗志,“夙夜靡懈,规制日益增广”。元统二年得到元朝皇帝的钦赐慧庆寺金额,信众如云,“咸愿输力”,借此机会慧庆寺的规模更加扩大,“比丘法恢营山门,达信营观音殿,蜀人杨善卿作外门,松江府判官曹泽之作输藏之殿,宣让王赐银钞五千缗助建棲僧之堂。”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此“簴钟之楼,香积之厨,旃檀之林,库堂、行堂、两庑、方丈,皆以众力次第成。”又在莲花峰下的竺坞创设塔院,名慧文。塔院门匾上大写“归真”二字,中为三塔,“同室异竁”,僧俗百年后都可以埋骨于此。至此慧庆寺规制完备,成为苏州规模较大的名刹之一。

10、慧庆寺和狮子林的开山祖师惟则和尚(即天如禅师)源渊颇深,惟则属于临济宗虎丘派,是元末著名的高僧,佛学造诣精湛,并工诗善书,曾获得元顺帝颁赐的“傍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封号。他来到苏州后住在慧庆寺附近雁荡村的幻住庵,常去慧庆寺说法,现在南京博物院尚存他至元七年正月八日在慧庆寺讲述禅宗要义时的讲本,名为《慧庆寺普说》册,纸本,长3厘米,宽4厘米,该册以工整俊美、挺拔鲜明的行楷饮誉古今,有文震孟、朱鹭、陈继儒、钱大昕等多人题跋,明代周永年称赞“医以笔为棒,点画为喝”,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赞其“笔势开张,浑穆沉厚”,禅意和书法浑为一体,可见《慧庆寺普说》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