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放生网

深入了解佛教:从中道的角度解读佛教教义

中道

中道(梵文:madhyamā-mārga,又称巴利文:majjhimāpa?ipadā,梵文:madhyamā-pratipad),佛教术语,释迦牟尼的核心教义之一。它是相对于有无、苦乐、生死等二边而言的,释迦牟尼在其论述中主张人应离二边而转入中道。释迦牟尼谈到中道时,通常会联系到因果报应和十二因缘,用来阐释无我和空的学说。

在宗派佛教时期,他们大多只是引用《阿含经》,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中道思想。直到大乘佛教兴起,中观才成为般若学派和中观学派经典中的核心理论。在如来藏派中,中观被用作如来藏的同义词之一。

基本解释

(1) [半途]:中途;中道。

回归中道。

回到中道的兄弟门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中途夭折。--诸葛亮《出师表》。

若中道而还。--《后汉书-列女传

(2)[mea

中庸之道。

(3) [Madhyma-pratipada] [佛教]:指一种特殊的美德和哲学,人们相信,持有这种美德和哲学的人可以不趋向于自满和自找苦吃这两个极端,并能迅速开悟。

引用解释

1. 中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弃"。唐-孟郊《试友》诗: "交友若迷途,中道生诽谤"。袁范子安《竹叶船》之二:"中道迷途何处问。" 鲁迅《坟-摩罗诗》: "其次是埃兰、埃及,都在中道,像断了线的绳索,灿烂于古代,萧条于现在。"

4. 犹言中国。李劼人《死水》第五部第十一回:"电谕不可不遵,洋人不可滥杀,中途取计,即派一队兵丁,驻扎教场周围。"

5. 十二生肖 史记-天官书》: "月行中道,宁静祥和。"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一曰光道。"

深入了解佛教:从中道的角度解读佛教教义

6. 佛教语言。大乘教派说,无上真理无差别、无偏颇。即离开空、有或止、常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师子真: "一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梅尧臣《送范才吉上人归天台》诗: "盖欲遵中道,岂能失切能"。

合于道。礼记-中庸》:"诚者,无勉而中,无思而中,从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疏:"从容恬淡,中和于道。" 汉书-董仲舒传》: "万民安乐,各得其所,动静合于礼,自在而中道。" 明代杨慎《丹铅总录-人品-阴和经至宋高宗》: "儒者之言于君也,恬淡中和如是,修身养性如是。可以知道!"


参考资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